扫描关注网站建设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中国互联网20年:亲历互联网的繁荣与泡沫

作者:柳州指尖互动专家2014-04-22新闻资讯

  没想到在中国互联网20年的历史中,自己竟然经历了16年。

  互联网20年,恰是自己走出校门20年。就在前几日,20年未曾谋面的湖南老同学来京旅游,廿年未见,其已经是医药连锁店的大老板。老友相见感叹岁月匆匆,各道自己昔日时光。

  “许多同学现在见了都不知道说什么?”老同学讲,大家现在好多都干的是不同行业,共同话题不多。

  想想也是,当年我们都学的是机械制造,毕业后都分配在军工企业。不过几年后,随着社会的变动,开始在不同的行业探索寻路,诞生好些老板,如搞磨具的,弄旅游的,搞眼镜的,还有的继续坚持在军工战线。

  行路回头当自醒。谈及各同学故事,想到自己,这些年一路走来则与互联网相瓜葛,恰好新浪搞了这个互联网20年征文,因此借机回顾一下自己的一些触网经历,窥得当年上网的种种茫然乐事。印象最深的有三个过程分别是:偶撞互联网、谋职网络公司、亲历网络泡沫。

  偶撞互联网

  想想当年接触互联网真是有些好玩,纯属偶然撞上。

  记得大概是1998年夏,当时自己在广东珠海打工,做的是办公家具推销员。广东的气候大家知道,闷热闷热,而且湿度很大,尤其是海滨城市珠海。

  对于销售人员来讲,最好的休息处就是商场,游荡自由、空调凉爽。记得那次自己在外面跑累了,中午吃了点饭到珠海商厦乘凉休息,忽然发现在一堆人在一两排电脑前不知忙些什么。

  那年,电脑对我辈来说都是个新鲜事。所在的家具公司有一台设计用的电脑,但是不给其他人动,我们搞销售的只能看看。

  上网更是不懂,说网盲是没有问题。在学校时,我们的专业是机械制造。电脑方面学的是微机、BASIC语言,当时感觉极端无趣,也没弄明白,就记得好象写Input啥的。

  因此,当时看到电脑时很好奇,也对许多帅哥、靓女(广东人对姑娘的专称)在电脑前做的事感觉很奇怪,有人在看网页,有人在聊天,当时对他们做的啥事不清楚,只是看到他们要么做认真思考状,要么高兴的眉飞色舞。

  而自己当时就是好奇,但搞不明白别人在弄啥。看旁边的挂的红条幅原来是中国电信推广上网业务,珠海商厦这是一个体验区,让大家了解一下。

  因为以前没学过,也不懂,但就是好奇,反正中午没事干,于是我就随着大家站在上网人的后面看看别人弄些啥。

  就这样,此后在珠海商厦休息时,我再也没瞎逛,就在那看别人上网玩。就这样看了不知多少次,有一次来了机会,人不多,有个电脑空着,于是我壮着胆子,拿着鼠标趴在键盘上开始初次上网。

  记得当时上网的浏览器不知是网景的还是微软IE,反正上面是全是英文,印象最深的浏览器上到的HOME、BACK选项。

  由于不懂,就在上网用鼠标乱点,搞不清了,就点HOME,要么就是BACK,学得那点半吊子英语没想到当时用上了。

  要看别的网页,也不懂域名,不会输入,就是经常在浏览器输入框边上点一下,看看别人输入过的网址,点点看个稀奇。

  这种上网举动试过几次后,也学别人玩了网络聊天。那时流行各种聊天室。现在能想起的好象是叫碧海银沙啥的。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聊天的经历,当时可能还不习惯打中文,也可能是害羞,有恐慌感觉,于是用上自己那点半吊子英文。记得给自己按我的姓(罗)取了个谐音名“lo”,当时也没当真,也不明白网名啥的,全当个临时代号。

  记得当时自己用英文与人聊天,有人问我是哪里的?我看自己打的是英文,就胡说I am an American。

  呵呵,这下热闹了!我就看与我一起聊天的那人在聊天室中打字喊:“这有一个美国人,谁英文好,跟他聊聊,我英文不行。”

  我一看到聊天室的人都盯到我这了,对着电脑“呵呵”直乐。“好玩!”,这就是我第一次网上聊天的感受。而那次当许多人打出噼里啪啦英语的时候,我就给吓跑了,赶紧关了聊天室。

  在中国电信的这个上网体验区,还记得一件事是自己当年还耍过一次小聪明。因为是免费,因此经常上网的人较多,为了更多人能上网体验。当时管理员给装了一个上网管理软件,规定每人只能上网20分钟,到了时间,屏幕自动锁住。

  由于我经常去,所以时常能找到机会上网,但20分钟一会就到了,总是不过瘾。后来让我发现一个秘密,也就是大家说的程序中的BUG,可以穿过缩屏程序,继续上网玩。

  记得好象是一个输入法的还是一个什么像输入法的图标,时不时在锁屏后出现在锁屏下方,有时是左下脚,有时是右下脚,反正不太起眼。

  电脑锁屏,不能上网,这对我这种刚刚接触互联网正好奇的人来讲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因此时不时虽然不能上网了,但有时还赖在电脑时不走,还拿着鼠标乱点,而屏幕锁定后,可以点的地方也不多,因此就在那个像输入法的标志上东点一下西点一下,说是可能像输入法的原因是当时确实是这个小长条中又分成四五个小格,而不曾想点其中一个小格竟然顺利冲破锁屏程序,可以正常上网了。

  “哈!”当时我兴奋、激动、慌乱的心情时在是无法言表,于是在这种激动、忐忑中经常可以比别人更上时间上网娱乐。

  而好景不长,我的这个小聪明最后被管理员发现。他可能早就发现我上网的时间总比别人长,他是一个与我年龄相差不大的小伙子。有一次他看我还在玩,就严肃地对我说,我们知道这个软件有漏洞,但还是希望你能自觉,给其人提供一些体验的机会。

  得,就这样我被抓了个现形,感觉实在不好意思。而这也终结了我的上网小聪明伎俩,让我自觉起来。

  谋职网络公司

  珠海商厦的经历,让我对互联网产生了兴趣。

  1999年,我所在的家具公司生意不好,我开始考虑换工作,后发现一家网络公司招聘销售经理,想着有更多机会上网。我于是投了一份简历,想尝试一下。

  这家公司说是网络公司,其实主要业务是帮别的公司注册域名、建网站等工作。此前我销售的是办公家具,记得老板当时不放心,问我熟不熟悉上网。

  由于有了珠海商厦的经历,于是我说知道。老板还是不放心,但看我有销售经历,于是提出试用一个星期,不给工资,看看我上网水平如何,如果可以就录用我,想着有电脑可以满足上网的兴趣,我一口答应。

  随后一个星期,我经常趴在电脑上噼里啪啦耍起珠海商厦学到的“本领”,老板时不时在我身后看看我的上网的情况,发现还行,于是我就成了网络公司的销售经理,实现了兴趣与谋生的结合。

  建网站在当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务,印象比较深的是工作中经常在外面听到有人将域名的“域(Yu)”字读“或”。

  就在这个公司,笔者申请了一个六位数的QQ号码,没想到腾讯如今做起来了,这号码也变得珍贵起来,看到有人对如此短的号充满羡慕的表情,虚荣心瞬间得到满足,呵呵。不过就是这号,其间被人“偷”了四五次,好在最后都“拿”了回来。

  而笔者还遇到一位更牛的朋友,其用的是五位数的号,看来更值钱,上网历史更悠久。

  在这家公司,我当时做的是销售,有专门的同事负责设计。在此公司的学习,让我对互联网了解的更深一步。那时开始流行建个人网站,而我也是边工作边学习,当时经常跑珠海图书馆借书看,也就在那时初步了解了Html语言,Dreamweaver、FrontPage等网页制作工具。

  印象中,当时好像做个人网站比较出名的两个人一个是carboy,一个是高春辉,其中carboy给网友编的做建网站教程比较流行,我也曾学习过。

  就是在这家网络公司我也第一次建了一个自己的个人网站,好象流行挂在哪家大门户网站上,当年好多网站都提供个人主页服务,而笔者以为这其实也就是现在博客、专栏甚至自媒体最早的起源。

  而在这家公司另一个最深的印象是学会了五笔打字。此前一年,我写过一本长篇小说,有20字左右,当时没有电脑,全是手写的,厚厚一叠,修改、携带都不方便,当时就考虑能不能就借用公司的电脑将小说弄到上,也为自己的个人网站提供一些素材。

  但20万字如何输入进去?这是一个问题,找别人打字吧,当时的经济情况是舍不得。于是下决心自己录入电脑,而录入听说同事说拼音打字慢,得五笔,于是找了张带键盘图片的王码五笔口诀。

  “王旁青头戋(兼)五一 ,土士二干十寸雨....。。”每天上下班途中、公交车上、反复背,真如念经一般。而在单位中午休息或是晚上下班时就在WORD中输入,就这样一边背,一边练,20字的小说让我输入电脑,而五笔字型也学会了。

  现在技不如前,则是五笔、拼音混打,想想当年,真是年轻,现在真是下不了这个狠心了。

  亲历网络泡沫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此时中国互联网热度逐渐升温,而与珠海相望的深圳互联网热度显然更高。

  澳门回归后,我感觉在珠海也待的也没啥发展了,看到深圳互联网如此热闹,我琢磨能不能在去深圳闯一闯。

  记得当时给自己设计的定位是“网络编辑”,当时感觉这工作不错!又能天天上网,又能满足自己的文字热情。

  年轻无牵挂,所以行动迅速,于是2000初我拎包就冲向了深圳。

  那时的互联网真是热闹,现在回看说是泡沫真不为过。深圳找工作的主要地点是罗湖区宝安北路的深圳人才大市场。

  深圳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国许多年轻人寻梦的乐园,不知现在如何,记得自己在深圳几年到人才大市场找工作时经常可以看到汹涌的年轻人潮,每个人夹着个塑料袋,装上几叠简历寻梦。

  笔者其实一直喜欢这种感觉,在深圳也一直没有什么失业的感觉,没工作了无所谓,就当休息,想工作了揣着几份简历就去人才大市场了,反正谁也认识谁,都是凭本事吃饭,行则从之,不行另选。用一个词来形容:自由洒脱!不知现在的求职者在那是啥感觉?

  希望北京也能弄个这大市场,这其实挺好,求职与招聘,大家都目标明确,知道去哪。当然可能现在流行网络招聘,但这好象与那么大规模的现场招聘感觉还是不一样。

  回到正题,2000年初笔者在深圳人才大市场,感觉就是一个词:兴奋!

  各招聘摊位,许多都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领域的各种职位都有。在当年雅虎这个互联网神话的推动下,诸多互联网创业都期望有招一日能成为另一个杨致远,甚至取而代之。而我的定位就是找一份网络编辑的工作,实现兴趣与谋生的二次结合。

  很快我就在一家香港人投资的互联网公司中谋得此职,当时这公司好象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以我亲身经历可能也能侧面反映网络泡沫的一面。

  当年因为熟悉文字,又会做点网页(现在看来是很业余的,不过当年大家都不熟悉,会一点就好象比别人多),因此技术部缺人,还在技术部掺合过,给公司做过网页。后来去了内容部,算是主做内容。记得当时在内容看到老板将一厚本黄页还是啥公司信息资料啥的让打字的小姑娘输入电脑,然后我们做内容的进行拆分。

  过了段时间,领导看着我表现不错,给封了一个大TITLE,好象是“内容部副总裁”。呵呵,那时也才二十锒铛岁。当然现在也有许多年轻的互联网精英,不过可能实力是真强,尤其是现在技术如此强大的背景下。而当时则有点乱,给我这名号挺吓人,其实没俩钱,后面马上提。

  而就在那好象待了一两个月,我就撤了。原因在于转正时的工资问题。按说一起进去的有好多个同事中,我是少数留下转正的,有的为转正还使劲往领导跟前凑,结果也没转。而我成为少数几个留下转正的。不过当时试用期2000元,没想到转正后反而降成:1800。

  我心里这真是十分别扭,香港老板给出的解释是:试用时不用交社保,而转正后得交这个。

  但是我心里这坎还是过不去,感到十分别扭。于是在喧嚣的互联网浪潮中,我年轻的头脑也四处膨胀,转身就跑去了别的网络公司。

  此后就是互联网泡沫破裂,三大门户“流血”上市等故事。我所在的公司早年以传呼起家,后向互联网转型,但遭遇泡沫,也是伤痕累累,无奈舞动“裁员大棒”。

  印象中有一细节,一女同事信基督教,裁员当日拿数本《圣经》赠与离别同事,安慰大家,令人动容!

  不过在此公司工作期间,我对互联网行业切人更深,也认识了许多朋友,如今京城许多互联网精英都是当年的圈中网友。

  伴随着当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许多公司不见了,而我因为网络文字基础转到深圳一家杂志社“操练”。2004年想着能有所突破,在广州一家杂志社谋了个编辑主任的差事,但未得志,后在一位老哥的建议下,最终北上,介入京城财经媒体,专事互联网等科技行业报道十年,打交道的还是互联网。

  弹指间十数载已经成梦去,而今大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而这又会有哪些故事,可能需要亲历者慢慢体味。当然无论成败,都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